我校学报加强贵州本土文学研究获好评
发布单位:学报    发布时间:2012年08月31日 00:00    阅读次数:   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我校学报在学校党委、行政的积极指导下,编辑部同仁团结努力,注重质量意识和窗口作用,努力贯彻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,积极宣传贵州本土文化和贵州经济建设的新成果。继今年6月连获“全国教育院校十佳学报”之后,我校学报再获《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》专家好评。

《贵州报刊审读与管理》2012年第4期第28页给予《贵州师范学院学报》加强贵州本土文学研究高度的评价,专家认为:

2012年《贵州师范学院学报》第2期在“文学研究”栏目发表两篇研究贵州本土文学的论文,一篇是《新世纪诗歌抒情主体变迁探析—以贵州诗歌为例》,一篇是《长年汗滴菜根土 豆棚瓜架无日离—读郑淑昭表现劳动生活的诗篇》。第一篇是对当代诗歌的研究,第二篇是对晚清贵州诗坛杰出女诗人郑淑昭(我省晚清著名文人郑珍之女)诗歌特点的研究。两篇论文着力研究贵州文学,展示贵州当代诗坛的众多诗人及其创作新成就,展示郑淑昭诗风的魅力及其在贵州晚清诗歌领域的显赫地位,让读者了解贵州诗歌发展的脉络,了解贵州诗坛人才辈出的景象,是很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贵州诗歌曾经有两个好时期,一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,不仅诗人廖公弦、张克等人为全国诗界所熟知,而且民族诗人潘俊龄、弋良俊等人写出了大量有民族特色的诗歌在《诗刊》《星星》等全国一流杂志发表。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李发模、唐亚平等一批颇有成就的新诗人,这时期诗歌类型多样化,女诗人不断登上诗坛,民族诗人队伍日益扩大。进入新世纪后,贵州诗人再次集结,有了较高品位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公诸于世,得到全国诗界和评论界的一致肯定,显示出新的面貌和新的辉煌。

对于当代贵州诗歌,论文作了深入的探讨,认为贵州诗歌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,出现了新的气象。这主要表现在:实现了抒情角色由“我们”向“我”的转变。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,基本上是自我,是自我的性格、情感、价值观和感悟,极少以“人民代言人”身份抒情言志,这就是贵州诗人自我意识的强化。抒情主体的解放,让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进步,是诗歌特性的深化,是艺术表现力的释放,贵州高原诗歌已经融入到中国新世纪诗歌的大合奏之中。

郑淑昭传世诗歌56首,以五七言近体为主,还有少量杂言诗。她经历过大动乱的艰苦岁月,目睹故园变迁和人世沧桑,有的诗歌表现乱离社会情景和生活的艰辛,风格古朴沉稳。最引人关注的是她的诗歌中表现日常劳动生活的诗篇,这些劳动生活的诗篇,是她内心、行为、家庭、邻里的真实写照,充分展示了她勤劳善良、德才兼备的品格和人性。她诗歌可贵之处在于,对传统女性诗歌内容的突破与拓展,不再是闺门内的苦闷、忧愁,不再是慨叹命运的多舛和不幸。她把终身不离稼穑蚕桑,把相依为命的农耕田园,作为女性诗歌的表达对象,这就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、贴近农事、田园气息浓郁的特殊感受。这样的女性诗歌,是过去少有的,在贵州诗坛上更是第一人,其地位也就自当引人注目了。

贵州需要跨越式发展,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,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,必须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。学报能够施展本领的,就是立足贵州本土,深入研究本土的地理、历史、文学、艺术等,尽量发掘出让世人惊叹的可贵之处,有价值之处和独特之处,这样,读者能认识贵州,亲近贵州,同时也能激起贵州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,建设好贵州,真正使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。看来,学报下力气研究贵州,是大有作为的。《贵州师范学院学报》迈出的这一步,十分可喜,值得肯定。